2012年7月31日星期二

夯实中坚力量才是社会“镇定剂”

 夯实中坚力量才是社会“镇定剂”

彭晓芸

这是一位粉丝数量达8万5千多,认证资料为“南方都市报记者”的实名用户发的一条微博:
@李XX: 今天本来很累,连眨眼都觉得费劲,打开微博一看,吴法天挨揍了,我立马来劲了,跟吃了大力丸一样,一跃而起,得找个地方庆祝庆祝! (7月6日  20:44)

这指的是7月6日中午,在北京朝阳公园南门口发生的一幕。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法天(真名吴丹红)遭到四川电视台驻京记者周燕一行人的殴打,吴被打倒几次,没有还手。

事情缘起于四川什邡钼铜项目的争论,吴法天对项目是否有严重污染表示存疑,发起讨论,希望方舟子回应。而记者周燕则对他这番言论表示反感,多次挑衅要打吴法天,两人争执不下,约定到朝阳公园“较量”、“普法”。此后,这场见面被微博舆论广泛称为“约架”,对动手打人者的辩护也源自于此,包括一些法学教授、吴法天的同事萧瀚也言之凿凿,将打人视为合法的契约,认为周燕可以打吴法天。

其实,吴法天在出发前就发出过这样的微博:“是文斗不是武斗”、“保证理性辩论,保证不与女人动手。几个争议话题都可以谈,网友可围观摄像”。依这番言论及视频所见,吴法天的确是想去“论战”而不是“打架”,无论这一场论战有无“表演性”和“炒作”成分在内。

但当天的现场围观者,可能并没有多少人是冲着“普法”而来的,而是冲着揍他一顿的发泄目的而来。所谓“约架”主体也不再仅仅是网上争执的吴法天与周燕,而是来了诸多旁观者,他们趁其不备推搡、殴打了吴法天多次。

周燕本人也在事后发微博称:“鸡蛋两枚上脸,后背三腿,裆下三脚。” 对打人行为直言不讳,还有几分邀功的得意。随后,周燕被处以行政拘留处罚。

这时微博上开始沸腾了,一批媒体人和律师、学者开始高调为女士鸣不平,把议题转为了性别压迫。其中不乏闾丘露薇、叶匡政等知名媒体人、作家。

而用户名为“韩寒”的账号更是发出这样一条鼓动打人的微博:
“一个男的在自己的微博上公开侮辱一个女人,同意约架并欣然前往,这男的就欠抽,尤其今天还是世界接吻日,所以更欠抽。别扯什么公知,民主,法制,文革,也别反咬他人,谎说自己被围殴。满地打滚是碰瓷犯的特征。就两个字,欠抽。这事和民主一点关系都没有,就算你是蒋经国,也得抽。”

由于深陷代笔门,“作家”韩寒的博客文章或长微博多被怀疑有代笔,而这条罕见的短微博,网民们则倾向于是韩寒本人所发。其内容所鼓噪的暴力和逻辑上的无厘头,引发了争议。一些网友质问韩寒,以韩寒的公开言论,他也多有侮辱女人,该如何处置?在质问浪潮中,用户“韩寒”的这条微博“消失”了。

这是继“方韩大战”以来,微博上再一次意见分裂。支持打人者认为,吴法天一贯的言论有为政府辩护的嫌疑,俗称“五毛”,认为“五毛”就该打;反对者认为,无论吴法天的言论代表何种政治倾向,都不构成打人的理由。

本来是一个不可辩的价值底线,但在此刻的微博上甚至在现实中,公众已经丧失了对“非暴力、不可行私刑”的文明共识。当“该不该打”被博联社官方微博以及一些网民作为议题选项发起投票时,这一针对个体权益的简单共识也宣告破裂了。

南京大学德语系教师常晅在微博上这样说:“吴法天事件让我这个中间派彻底认清了那些所谓民主公知的人士不过是另一种形式,某种意义上讲更高级的五毛党。他们用自己现实的言行诠释着他们所追求和倡导的那种在他们口里叫民主和人权的东西究竟是个神马东西!”

在官方看起来,这似乎是反抗力量的一次挫败,但这并不能消解社会正在聚集的普遍焦虑和政治紧张。一旦对个体施暴的行为获得鼓励,在体制框架内难以谋求的目标,将会被公民转化为一种复仇的原始正义快感予以宣泄,而施暴目标是不既定的,今天可能是吴法天,明天可能是李法天,今天可能是高校学者,明天可能是官员,今天可能是由于意见不合,明天可能是由于一次更小的分歧。

所谓“反抗力量”的挫败,并不能减缓维稳体制内在的动力枯竭的危机,而恰恰正在加剧着社会情绪的极化。正如文章开头那位南都记者的微博所表现的,暴力犹如大力丸,使得潜在的社会不满得以发泄。然而,这些粉丝数万的“社会精英”却在传染一种戾气,在群体性事件和局部骚乱日益频发的今天,这股戾气恐怕还在持续蔓延。

极化现象源自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加剧,也源自长期以来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之盛行。“敌我矛盾”“阶级斗争”这些古老词汇也许退场了,但是这种思维在维稳体制当中,却一直得以强化,并未被先进的制度所消弭。因此,体制被切割为“忠诚的”和“非忠诚的”,体制外被切割为“主流的”和“边缘的”,这种切割方式往往以社会身份、地位、官僚等级等等为评判指标,却忽视了一个社会有序发展所需要的的主流价值观的塑造。

某种程度上,抑制“非忠诚的”或“边缘的”的社会群体,只会使得这些力量在非主流价值观上走得更远-----诸如主张暴力反抗,并且从这种主张当中获得他们边缘式生存的道义资源,这就形成了越“抑制”却越是“放任”的恶性循环:官方抑制了他们的自由空间的同时,等于放任了社会戾气的放大、蔓延。如果使得边缘群体与主流群体在相当的自由度之下公平竞争,那么,极端的反抗力量是无法获得现在所保有的道义资源和社会支持度的,通俗地说,就是越打压越反弹,越打压越暴戾。

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是不应当让这种暴戾情绪在全社会蔓延的。在这个维度上,培育社会中坚力量,鼓励理性声音,对于社会稳定、塑造主流价值观大有裨益。而这需要执政党调整遏制社会抗议的部署,将强制手段改变为柔性手段,给予民间社会更大的空间。

可以预见,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未来将出现话语和路径的竞争,官方不应当在这种竞争中扮演助长极端情绪的角色,而任一种打压式的社会管理行为,均有可能被各自的阵营转化为道义上的优势,这时候,刚性管理将不如柔性管理,直接管理不如间接管理,借助社会中坚力量来调节和平衡社会矛盾,比粗暴地压制某一方要来得有效得多。当然,前提是,社会中坚力量的发展获得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积累。

《舆情参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